关于逗号

逗号的文字电台是逗号的个人博客,记录一点心情、描述一些事实、评论一些现象,仅此而已。

再见,你已儿女成群

奶茶店的姐姐大四毕业走了,那天晚上跟老板娘说:下次再见,你早就儿女成群了。抛开现实的计划生育不说,要养育成群的儿女,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那也不是易事。

当然了,老板娘 对于这句话只是一笑置之,进而说着自己会努力,其实谁都知道,这一别能不能再见都是问题,而脑海中闪过卢思浩那篇文章《有些再见真的再没见过》。 是呀,过去的很多人没有缘分分开就是永别,那是碍于通讯、交通的不便。相比于过去,不得不吐槽那真是一种城市诟病,拿着功能强大的电话,却鲜少与故友亲戚联系。就连许许多多的社交网站也挽救不了许许多多的朋友突然“失联”。

那句随口一说的话,非文艺作死女青年肯定感受不到什么,那要是拿到琼瑶的剧中,又是能成为下一代的经典,也就是随便一说就逼死于正的雷人台词的意图。又或者说,我还没有到达随时都有同学朋友发请柬说结婚的时代,也还没有走在大街上的回首便能碰到牵着小孩的熟人,被爸爸妈妈逗着叫阿姨。

再见,你已儿女成群。跟着我就丧失了追逐你的能力,传统的中国人理念和广电总局的规定,小三是得不到幸福的,就算是再爱一个人,也知道传统的东西是惹不起的,沉入舆论之中还是要费时间才能爬出来。况且,想念是退而求其次的好事并不是没有道理,沈从文先生那样的文豪告诉我们:我行过许多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我就很欣赏港片中的感情桥段,没有为了感情而存在任何的阴谋,感情世界几乎是一片和谐。尤其是《冲上云霄》里的感情,sam哥总是那么喜欢让出自己喜欢的人,只要他喜欢的女人有另外的人喜欢,他就会把别人推出去,还美其名曰是让别人冷静的选择。恰逢昨晚一高中同学找我聊天说他和女朋友分手了,由此联系后深深发觉,真的是应验一句话,作死的爱情里,就是有一个人嚣张,一个人紧张。

再见,你已儿女成群,不仅是适用于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有时候用于陌生人的问候道别。这世上最不应该感慨的就是时光,不然为何早早的就有人写着: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阵温柔的风穿堂而过

五四青年节晚上的最后一场春雨,带走了春季所有的狂欢,却留下各种名言席卷后心中对作为青年的自己的期许。

五月五号立夏,没有预期的艳阳高照,反倒是阴着天像是要下雨了的样子,不过最终也没有半滴雨落下。后来看到有人说:其实这种天气跟蒸馒头一个道理,开始蒸之前都会往蒸笼里加水,之后才是让人难耐的寂寞高温。

感觉不知是不是因为春困未结束,精神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想来我又不曾熬夜,一直遵循着”早睡早起身体好”的原则。但还是因为精神不好引发许多的问题,例如神经轻度错乱、不想学习、形单影只、处于有点否认自己的状态,感觉像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好好地去完成了。

也许,像张信哲唱的那样“空出来的时间刚好用来寂寞”,处于低迷无法思考时期的时间就全是拿来寂寞了。倒是让我想起了自己对以后很粗鄙的打算,发现自己中学时期那种作死的小青年想法早就不复存在了。其实自己作死的小想法就是也还算正常,要在某个名字好听的地方像是“山东即墨”、“江西云水谣”、“黑龙江伊春”,工作、结婚、养花种菜,接待班上的土豪同学,葡萄架下说着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而已。可是真的现在觉得不一样了吧,我也俗气到了,有了就算头破血流也要挤进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想法,反正站在现在的我的角度算是一种进步,不过我知道,几年前的我一定在夜风的操场上鄙视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总有一天与我不同时空的自己会明白良苦用心吧,能想的都趁着寂寞的时候都想了,才会这样确定的。

我以为我会说一个高大的道理,举一个真实而又激励人心的例子来说明主题。其实从来没有认真的规划自己想法的我,这种想法的突然来袭,像是一阵温柔的风穿堂而过,随即我冲了出去收衣服,因为我知道快要下雨了。简单的说,马上就是大三了,该想想未来,而不是越来越爱回忆了。

就像我想写另一篇文章《请残忍点,对20多岁的我们》,却一直不知道怎么开头。春天里,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是很适合做一个关心粮食和蔬菜,做一个幸福的人的。可看似漫长却又短暂的与春天告别之后,从梦中慢慢苏醒,更应该关心的是,从明天起,做一个有目标的人,尽管最开始都想倾城,却又没什么才华,只是城可以很多年不变,只是人容易腻,才会有拆迁。

十八梯的夜与灯

靠在座椅对着站台出神,觉得地铁带过来的风,像是把自己内心刮走了,天气越来越暖,世界上各种忙碌的人,走来走去,没有名字。秦老湿是重庆人,才写着“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又分离,也有人喝醉哭泣在一个人的北京。”没有小面、火锅,公交不像过山车,无论过多久还是会寂寞。

我讨厌每个月末的这个夜晚,通常是天气很好,若是逢着周末,少不了一群人的狂欢,然后我又能看出别人一个人的孤单。其实自己就是变态的看待而已,月末的夜晚总是喊着:请残忍点,对二十岁左右的我们。

其实只是厌倦了身边的人说,认识的谁谁谁,发现他们之间好像哦,好合拍哦。而读书传给我的思想是:除非你是我,才能感同身受,否则旅途认识的人,再一拍即合,相见恨晚,那也是陌生人。这种感受就好似失眠,长夜中虽然有无数辗转反侧的人,但每个人也只能独自眼睁睁地守着天色从蒙昧中一点一点亮起来,失眠与生活一样,都是无法与人分担的事。生命中那些能不能承受的轻,都只能是自己才知道,别人无法感同身受。

听说十八梯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起与曾经的衰落,我好似不会介意这么多,我喜欢那种石板被走出光滑的样子,未曾到过江南水乡那种青石板的惆怅,尽管一直羡慕,可是尽在眼前的记忆岂能不存在脑海里。从黄昏一直走到街灯亮起,来来回回,不知厌倦。《长安街的夜与灯》光是篇名就让我思索好久,认为是极好的,一个叫长安街的地方,窗外的黄昏,亮起的街灯,反正想出来的东西是美到心坎里。可是在重庆,我想了半天,发动群众帮我想了半天也没能找出个美一点的地名,而《十八梯的夜与灯》是我尽所有才华能做到的文艺。我想坐在这里写诗,可惜了没有纸笔;我想静止冥想,可是18步能装下多少时光?

PS:算是4月总结吧,也不知道在讲什么,我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