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逗号

逗号的文字电台是逗号的个人博客,记录一点心情、描述一些事实、评论一些现象,仅此而已。

《同桌的你》又一次全民致青春

《同桌的你》以浮光掠影的方式把80前的过去20年笼统的讲述了一遍,同桌,初恋、打架、小虎队、铁皮玩具、画着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课本、大白兔奶糖、高考、游行、非典、911、开房、堕胎、兄弟、女人、情敌、出国、分手、结婚、怀念青春…… 没错,这些确实都是80后过的日子,电影里有的这些,和没有的那些,确实能够让他们想起那些逝去的时光………只是热闹是他们的,90后是什么都没有的。不过据我观察,前来感怀的还是90后居多,想不明白为何青春仍在,就急着伤怀。

中午看完的电影,下午来问我,我也就基本能告诉你其中的情节梗概,发生了什么事,这在我心中就属于没能震撼我的心灵的范畴。看到最后那点结局,私以为是穿越到了《那些年》最后柯景腾吻沈佳宜的片段。其实这样的文艺老男人拍出来的感怀青春不再的电影,只要好好地迎合大部分人心中的回忆,加上坚实的背景乐,人物间煽情的表演,取得好的票房是没有问题的,反正现在的很多电影是处于叫好不叫座,高票房全民吐槽的模式。这部电影光是其中牵扯的大事件,就让我轻易联想到了《80后》、《致青春》、《老男孩》、《那些年》。确实如此,青春已不再,也已失去动荡的资格,那么回忆的毒便是开满了罂粟。

整个故事中有很多现实中出现的话,倒是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长得丑的只有大学了”,故事里的靓男美女成天都是不用上课的,不用努力的。学渣随便因为女神的一句话就能考上厦门大学;发明个窃听器就能考过cet;告诉面试官说你的伟大理想,就能拿到美国签证;女主角因为多次申请被拒就和男朋友分手。简而言之,长得好看的人的青春我永远不懂。“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胖子”,这话似乎是来自于《那些年》,青春的怀念中,那个胖子往往还是水墨山水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年》里有胖子,《致青春》里有胖子,《老男孩》里有胖子,而我也渐渐的意识到,我就是我们青春故事中的那个胖子。

怀旧青春,故事将近尾声时,导演都会安排一个聚会,基本上是女主角结婚。10年后,人生各异,事业不同,却依旧能够抛开身外的种种,一秒钟回到那个一文不值的大学时光,畅谈逝去的时光,怀念早已溜走的青春,而回忆总是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从不偏离预设的那个轨迹。

很多人私心想着,故事里都有自己的影子,都是与自己相似的青春。我笑而不语,首先,周小栀20年一点不变依旧像个小学生,这一点由不得自己。其次,几个人有的起一个从初中开始做同学到大学的同桌。所以姑娘别幻想了,故事里每一个你回忆里的男同学,你也不是一个从小立志要去斯坦福的独特女生。

孤独的爱国者

此言论仅代表个人浅显的观点,但求求同存异,避免引发冲突。

由于“一国两制”这样特殊的国情,在我这个学理科长大,政治历史从来考不及格的人看来。大陆和香港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孩子从小养在富人家,长大回到了父母生身边。父母也总是觉得亏欠他,总惯着他,好吃的也留给他。但他还是总觉得父母家穷、寒碜。于是热衷于发牢骚,闹脾气,给脸子”。对于这样忘祖数典的东西来说,我觉得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抽他。

现代网络的发达,让我们也从各种渠道中了解到,几乎每年香港人与大陆游客几乎上是年年有冲突,月月有冲突,时时有冲突的。每当这个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评论,这是一件很欢乐的事,毕竟微博这个是大陆的网站,当然有机会看到一边倒的愤怒。他们说:不靠大陆人去香港购物,你们吃什么?可是好像香港禁止大陆人去香港抢奶粉、生小孩,他们好像也没有饿死。

近日发生的事好似已经搞得人尽皆知,每个人口中的评论、谩骂、反驳,好像说的自己在场,亲眼见证了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果一样。但事实上,事发现场的人并没有多少,我们对过程好似没那么关心,更在意的似乎是由这件事引发的两岸冲突。该新闻出来第一时间,以前大一时期教过我们的某英语老师,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各大门户网站上发表了自己的言论,她是强烈的支持着香港,强烈的谴责大陆人的行为,强烈的各种鄙视大陆人的素质差,羡慕欧美国家的好。而我手贱的在她的评论地下回复了一个评论过的同学,我承认真的是手贱了,但是肯定没有人相信,她真的抽出了宝贵的时间,回复了我46条。其中有关于大陆人基本社会公德的,大陆人不自重的,大陆人没出过国门鼠目寸光的,我们民族存在的问题的,剩下的便是40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大陆人素质有多差的,2条用以分别说明香港和纽约的好的。我打开手机的那一刻我就在想,1.我在她心中真的是太重要了,值得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开导我。2.要是她是属于我同学朋友范围的,果断吵起来然后友尽不联系。

在她所例举的问题中,其实都是个案,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反倒是遇见较多的是,好多白人会在重庆的公交车上逃票,这也是个案,我说什么了么。每次一到个案就上升到一个国家全民素质问题,那是怀有多大的憎恨才能达到如此的高度,我想在出国的那几年,她已经升华了自己,成为了那样的人。也曾看过许多知名学者的言论说:无知者无罪,大陆乘客可能并不知道不能进食的规定,此时你可以客气的提醒一下,大可不必如此大声地呵斥和不依不饶,公众场合批评对方也应该注意方式和语气,这也是尊重一种表现。但是,港人却动不动就用有色眼镜看人,还说“这些大陆人就是这样的啦,不用跟他们多说”,相信是大陆人听到这种话,都很难继续保持风度的吧。其实我只是粗鄙的理解为,他们以高等华人自居,对大陆人冷嘲热讽,尖酸刻薄。自以为是民主的化身,文明的化身。却忘记了民主的本质是宽容,文明的本质是帮助别人。

虽然不懂政治,由于爷爷的影响,两岸新闻还是看的多少有一点,那几年,金融风暴的袭击之下的香港,靠中央政府扶持,还是风雨飘摇,大陆于是开放了自由行—-这是以损害自己的民族品牌和民族工业为代价来扶持香港的政策。这个政策使得国内起码是深圳广州等等周边地区的经济起码倒退五年的,代价不能说不大。大量富余资金涌向香港,但是,购买的都是欧美国际大牌的东西,钱慢慢流向这些与香港制造业其实也关系不大的欧美的品牌发源地—-免税,单单这个税收损失就很巨大了。可是,部分心里失去平衡的香港人,眼里还是冒着火的,只盯着一些小事,不断的放大,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士,挑拨成分也相当的大。我想这与他们几十年来心中一直潜存的,变态的优越感有关吧,毕竟是富人家养大的小孩,吃惯了鱼肉,难免不把自己当成有钱人,把中国大陆当作是乡下的穷亲戚,巴不得自己有钱的时候躲远一点,没钱的时候渴望着被接济。

自诩是一个较为靠谱的爱国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着以后有钱了就一定要离开中国这个地方。看到网络上那些大陆同胞疯狂的抨击与责备真的觉得看不下去了,于是发微博吐槽:以为出了趟国门中国就是贫民窟了。大谈国民素质问题,把我们的国家贬低得一无是处。试问,世界上有几个国家与中国的土地一样大?在相同大的土地上又有几个国家与我们一样有着14亿的同胞?相同的人数下,又有几个国家仍旧安定统一?并不是期待有谁会来支持我或是反对我,只是单纯的觉得中国真的挺好的,有谁都都不走的五千年历史,有别的国家没有的大山大水,只有一个党政统一,有无数优秀的传统中华美德,有14亿谦善、热心、爱热闹的人,也许全国各地还有更多和我一样的“爱国者”。个体要追求其他的,不能连带着讽刺其他的人都是不思进取,没有理想,这是基本的原则。小时候那些觉得虚假、唱不出的《歌唱祖国》,如今并不能难倒我,那怕从今以后我只是一个孤独的爱国者。

记一次聚会

今日还是六个人,五女一男,五个我们和一个不认识的谁。一年就此别过,谁都替代不了你在我们这个聚会中的重要角色。考完专业四级,我想起昨日学姐说的今天的聚会,我想起从前的聚会。大概是太喜欢冯唐,太喜欢作死,昨夜三点的一场暴雨硬生生的被我写成了一段被众人鄙视的话。曾经有人跟我说过:一天只给你一次作的机会,今天用完了哈。我想今天我作死的机会大概已经用完了。

我想着从前我们六个人一起的时候,好像谁也会不会把你当作个一个爱情的梗,你那么优秀,狭窄的我们没有谁配得上你。我那个时候第一次有了那种想法:也许吃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要知道自我定位中,尽管我不是吃货,但是聚会中吃会本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呀,我就是这样,一开口就成就了我的女屌丝气质。

至少你不会那么可以的评价看似很神奇的事,你的包容性好似能够理解世界上所有的奇葩。哈,我忘了,我难道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对你无比着迷吗?可能你的家庭让你更早的体现出了男子气概,顾及身边每一个走着的人。会吃我吃过的米饭,不停地称赞美食,而不是像是尝人家百味那么淡定;会走在路上时突然回过头来吓我一跳,问我在干什么走这么慢;会拖着长长的尾音叫我“逗号儿”;会在第一次见面分别时说一声再见;会在美的地方拍照,你的粉丝真的好多,随时都有人在等着给你拍照。他们说你是很浮躁,难道我不是喜欢你是寂静的吗?就好像你不存在一样,你本来也就不存在,所有的美好臆想都是基于对生活的不满足,才会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

大酒之后,想起你而不是想起比你完美太多的人。说实话我只是说说而已,我们六个人分了一小份果酒而已。果汁不醉人,人怎可能自醉。所以我总是很守时,如约而至。谁们还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约定的位置,姗姗来迟。还有一个人则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