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因为入迷而忘记了时间。

看了大哥的博文《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以前觉得不捧着纸质书看书的那叫什么看书?用手机或者其他工具看书的行为在我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但当自己不久前也开始用电子书的时候,觉得以前所推崇的纸质书也被我自己无声的推翻了。所以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就像穿了一件新衣服,别人说这不是你的风格,我觉得穿久了那就是你的风格。

看完《活着》的时候将近晚上十点钟了,中途除了吃饭上厕所,刷微博看堵车,今天一天就看了两本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这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文学宝库般的语文老师极力推荐的,只不过高中时候忙,时间过得快;大学的开始的时候被一切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电脑手机美剧。现在看完,算是补遗。两本书在背景上极为相似,解放、大跃进、大练钢、文化大革命,但其中的温情与悲情却是完全不同。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娶了妻子许玉兰,第二次是带着报复妻子的意味探望年轻时候喜欢过的林芬芳,第三次是为了儿子二乐能够早日从农村返回城市而贿赂他的队长,最感人的一次莫过于大儿子一乐肝炎从老家一直卖血到上海),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他最后一次想要卖血是因为想吃炒猪肝、喝温黄酒。用作者的话说:他已经十一年没有卖血了,今天他只要去卖血,今天是为他自己卖血,为自己卖血他还是第一次,他心里想:以前吃炒猪肝喝黄酒是因为卖了血,今天反过来了,今天是为吃炒猪肝喝黄酒才去卖血。

除去卖血的部分,我还是能看到那种大背景下他们一家人生活得艰难和幸福。因为一乐是许玉兰与何小勇生的缘故,才会让这个故事的大部分地方变得饱满。无论是夫妻间的矛盾、夫妻与何小勇的矛盾、许三观与儿子一乐的矛盾、一乐与亲生父亲何小勇的矛盾,都将这个故事润色不少。这整个股市中最残酷的可能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许玉兰被贴大字报,因为她和何小勇的关系而被说是破鞋,于是在各种场合参与陪斗。许三观还被迫要在家里开展批斗大会,来批斗“人民公敌”许玉兰的可耻行为,如果要认真看的话,这一段是值得细看的。

有人评论说:如果是负责的作家,就应该把那段生活更残酷的一面写出来。或许是因为今天连着看了两本书的缘故,我可以告诉他,如果你想看生活更为残酷的一面,那就请继续看《活着》,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你内心想要的残酷。

《活着》大致上说的是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忘不掉父亲被“气死”的那段场面;忘不掉福贵败光家产后,家珍被她父亲用她出嫁的方式接走的场面;忘不了因为要让有庆上学,将凤霞送走以及凤霞偷偷跑回来后再舍不得将她送走的情景;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一个接着死去,一个一个被福贵亲手埋葬。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承诺要用母鸡换给苦根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看到如此感人却不做作的作品好像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收获,每一段完整的文字,都化作了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嵌入我的脑海,情节感很强,感人至深,每翻一页,都会止不住泪在眼里包不住。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有庆给县长春生老婆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怵。其实扩散思维的想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的美食。

我的早更女友

《我的早更女友》是韩国导演郭在容继《我的野蛮女友》 《我的机器人女友》之后的“女友系列”终极篇。他说他再也拍不出更好的女友了,我觉得他也在没有更好的女友了。纵观同期的《我的早更女友》和《撒娇女人最好命》,无论是在剧情上还是演员阵容上,我都更喜欢前者。

早更女友的剧情简略到一句话就说完,一位失恋女青年和她男保姆的爱情故事。去年冯唐的一篇关于暖男《自己穿暖和才是真暖》的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他用了更易懂的语言定义:智商、情商、能力、体力、外貌、资产平平或者偏下,但是够闲、够贱、够耐心、够热爱琐碎。袁晓鸥够闲、够贱、够耐心、够热爱琐碎,但他也事业有成,情商智商体力能力外貌都让我觉得完胜刘翀。

13年前的《我的野蛮女友》,郭导演捧红了清新可爱的新人全智贤,而在14年,郭导演则永乐40岁高龄的周迅来演类似的角色。戚嘉说话的声音,让我想起了02年周迅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里面那个说着湘西方言的小裁缝。但是像这种爱情喜剧都有一种“大饼脸”的拍法,就是镜头只是一味凑近演员,让偶像的脸沾满屏幕。周迅的演技,就算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角色,她一定能有办法把她演的合情合理。但残酷的事实是一位演员能够表演一个人物,但却无法表演自己的年龄。在这种大饼脸拍摄手法之下,40岁的周迅肯定无法成为20全智贤的升级版。

《撒娇女人最好命》中的配角是屏幕都装不下脸了的谢依霖和天生骚浪贱气质的隋唐,而早更女友的女配是无论谁和她合影都吃亏的国际名模的张梓琳。很多影评说导演是在黑周迅,张梓琳身材比她好,年龄比她小,安排这样一个演员来当周迅的闺蜜,让身高160的周迅很吃亏。但张梓琳这种女神气质适合演女神,这种比较毒舌的角色她不太合适,演技也还比较欠火候。

另一种情况来说,影片的档期安排不太合理,佟大为刚演完太平轮,就来当暖男,周迅刚撒完娇就早更,尤其周迅,都是爱情喜剧的题材,比较容易审美疲劳。总体来说还不像别人吐槽的那么差,年过40的周迅还是那个无可替代的女神。

2015年1月17日 合川

浅读严歌苓

十月就要结束了,我居然没有写一篇博客,那日不禁跟大锅提起,却也觉失望。博客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较为简单的生活也禁不住我翻来覆去的写文章,索性罢笔,因为已经开始有人骂我的渣文了。虽然博客写的少了,但书却读得多了一点点,想着写个读书笔记什么的也不错,我才不在乎是不是凑字数,我就是随性一点的好,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博客,我自己都会觉得难受。

第一次看到严歌苓这个名字,是2011年那个寒冷冬天的春节,三个字出现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某一栏。之后我便好似要装出比别人博学的样子,去了解多一点关于这个人。真正要看她的书是当她的名字和《归来》放在一起的时候,我知道那本书叫做《陆犯焉识》,其中对于陆焉识年轻时候的描述颇多,虽是有点放荡公子的模样,却喜欢的不行。读书人家就是不一样,连名字都这么好听。

开学之后在图书馆借来了《娘要家人》,让我真的是深陷一种对其无止境的喜爱中,要怎样的人,才可以将时代拿捏得那么准确,精致细腻。三十岁左右,漂亮、能干的齐之芳一夕之间失去了丈夫,她不得不带着三个儿女王东、王方、王红艰难度日。尽管生活窘困,但她从没放弃过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渴望。消防队队长肖虎、狡黠的老干部李茂才,还有文艺知青戴世亮都被她深深吸引。她在家庭与爱情之间徘徊,保留着自己的尊严,直至暮年的齐之芳最终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读完之后,我有一种感觉,这当中有些细微的感情牵绊和纠缠,像是寒假的时候读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至少戴世亮对齐之芳那段感情是非常相似,且不看戴世亮之后变成了怎样的人。都没有缠绵悱恻,肖虎那么多年用自己的票冒充芳子亡夫的抚恤金;李茂才坐在轮椅上还为王方的事担忧;至于戴世亮,经历那么多变革,却依旧等一个最终等不到的人。或许因为我读书少,以为这就是看到的远方吧!

《金陵十三钗》又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电影中想知道却不曾有的细节,比如那5000多被骗降后在江边被处死的中国士兵,侥幸捡的一命的王浦生和计划活命的李全有,忠诚的厨子老顾和陈乔治,书娟同徐小愚的互虐……然后因为这一切,我再次看了电影《金陵十三钗》,就算是剧情不太相同,能够这么高度的改变与还原故事的细节,还是让我深深佩服的。

故事情节虽不是很匆忙紧凑,但却也是根本不想停下来的感觉,昨夜熬到接近两点钟,看完了《霜降》,故事的结局也是那样出人意料,就像她其他的作品一样,程大江是最让我惋惜的,他是个好人,从不依附于程家大院和程将军,一心想要结束草根贵族时代,最后却落个瘸腿大头兵的下场,书的最后一页就那么平淡的描述着五年后的故事,五年后程大江的故事,我却心里不禁一怔,始终众人都是喜欢推墙倒的。故事中那些偶尔露脸的陪衬,像被枪毙的淮海,有学识却软弱的东旗,个性鲜明的川南,嫁去国外的六嫂,潜逃的四星,不动声色却又安排着一切的孩儿妈,打了酱油的洪湖,老资格的保姆李子……反正生命都是各有各的不幸福和欢喜,无论豪门或出生农田的小女子。我猜故事结尾那个女人,那个大江想说话的女人是霜降吧,就那样给我们一句神秘的带过,却好似看穿了她一步步的堕落。始终我还是希望大江和霜降在一起,大江是个瘸子,霜降是个节气,没有了身份差距,总能相聚。

读书总会继续,下一本书,下一个我喜欢的作者总在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也许一个封面、一个书名、一句话,深动我心,让我一段时间里不那么寂寞,也期待那时有一份好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