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因为入迷而忘记了时间。

看了大哥的博文《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以前觉得不捧着纸质书看书的那叫什么看书?用手机或者其他工具看书的行为在我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但当自己不久前也开始用电子书的时候,觉得以前所推崇的纸质书也被我自己无声的推翻了。所以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就像穿了一件新衣服,别人说这不是你的风格,我觉得穿久了那就是你的风格。

看完《活着》的时候将近晚上十点钟了,中途除了吃饭上厕所,刷微博看堵车,今天一天就看了两本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这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文学宝库般的语文老师极力推荐的,只不过高中时候忙,时间过得快;大学的开始的时候被一切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电脑手机美剧。现在看完,算是补遗。两本书在背景上极为相似,解放、大跃进、大练钢、文化大革命,但其中的温情与悲情却是完全不同。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娶了妻子许玉兰,第二次是带着报复妻子的意味探望年轻时候喜欢过的林芬芳,第三次是为了儿子二乐能够早日从农村返回城市而贿赂他的队长,最感人的一次莫过于大儿子一乐肝炎从老家一直卖血到上海),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他最后一次想要卖血是因为想吃炒猪肝、喝温黄酒。用作者的话说:他已经十一年没有卖血了,今天他只要去卖血,今天是为他自己卖血,为自己卖血他还是第一次,他心里想:以前吃炒猪肝喝黄酒是因为卖了血,今天反过来了,今天是为吃炒猪肝喝黄酒才去卖血。

除去卖血的部分,我还是能看到那种大背景下他们一家人生活得艰难和幸福。因为一乐是许玉兰与何小勇生的缘故,才会让这个故事的大部分地方变得饱满。无论是夫妻间的矛盾、夫妻与何小勇的矛盾、许三观与儿子一乐的矛盾、一乐与亲生父亲何小勇的矛盾,都将这个故事润色不少。这整个股市中最残酷的可能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许玉兰被贴大字报,因为她和何小勇的关系而被说是破鞋,于是在各种场合参与陪斗。许三观还被迫要在家里开展批斗大会,来批斗“人民公敌”许玉兰的可耻行为,如果要认真看的话,这一段是值得细看的。

有人评论说:如果是负责的作家,就应该把那段生活更残酷的一面写出来。或许是因为今天连着看了两本书的缘故,我可以告诉他,如果你想看生活更为残酷的一面,那就请继续看《活着》,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你内心想要的残酷。

《活着》大致上说的是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忘不掉父亲被“气死”的那段场面;忘不掉福贵败光家产后,家珍被她父亲用她出嫁的方式接走的场面;忘不了因为要让有庆上学,将凤霞送走以及凤霞偷偷跑回来后再舍不得将她送走的情景;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一个接着死去,一个一个被福贵亲手埋葬。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承诺要用母鸡换给苦根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看到如此感人却不做作的作品好像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收获,每一段完整的文字,都化作了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嵌入我的脑海,情节感很强,感人至深,每翻一页,都会止不住泪在眼里包不住。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有庆给县长春生老婆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怵。其实扩散思维的想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