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张,我要揭穿你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满腹委屈地数落你的样子,想控诉你“人生何必揭穿”。想鄙视地指着你的脸说:年纪轻轻就冠以人生的标题,看似好像历经人世的沧桑,其实你所谓的人生,不过是生活的沧海一粟,真正的文学大家,不都是以低姿态来征服我们,使我们真正的在思考人生。

拿到书翻完目录就直接跳到了第一章《文艺青年的自救须知》,谁喜欢看那些累赘的前述和题记。老实说,“中毒的文艺青年”真正的吸引了我,我顶多是算个伪文艺,顶多地抱着想要推翻你的想法去看。

你失恋的朋友说:不要放纵自己的情绪,只有你们文艺青年才享受失恋,我们常人,都是拍拍屁股重新上路。是的,我们悲催的文艺青年,也许那都不算失恋,因为或许我们就单单地叫做暗恋,还入戏很深的样子。我们不想热血青年,敢爱敢恨,大胆地拉横幅,在对方下课必经之路说:某某,我xuan你,你造吗?然后无非就是两个极端的结局,鲜少有意外的第三话题。我们文艺青年,感情矛盾且“多疑”,我们和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一边欢天喜地,一边哀哀地想起:暗恋的人,不过是对方成长过程中的牺牲品。

“我们受很多事情的蛊惑,又常读书、看报、听情歌、看话剧。文艺青年不是一种人,而是一种取向。它以一种莫名的方式,让你和很多人一样,用几乎雷同的模式面对生活,接纳爱情”。我一心想着反驳你,却一句一句地被你折服。我们常读书、读诗、写诗、再扔掉;看报、做记号、剪报,连日报的版面上一篇《离开你,就是旅行的意义》,也让我嗅足了文艺的气息;固定地听一首情歌,一个月、两个月、作铃声、作闹钟,以为每一句歌词都是关于自己,每一个旋律都符合自己的心情;省下好多钱去看一场久违的话剧,注意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用来感动自己,在熄灯的后排座位默默呼吸。在物欲横流的时候,用一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尚存的那点清高。

但是丁丁张,你错了,我觉得文艺青年不是固定的方式。不是“统一的帆布鞋,喝纯净水,听豆瓣电台,在某些冷僻网站上写写画画,它还教你去看孟京辉的话剧,听王菲的歌,爱着莫文蔚,把张悬、杨乃文当成精神女友,它还教你用lomo相机,玩path,起奇怪的名字,用英文作标记,把牛仔裤挽到脚踝上五公分,在下雨的时候突然哀伤起来。”我们这群被外人叫着文艺青年的伪文青,也会在朋友里疯疯癫癫,也会穿着跑鞋挥汗如雨,发微博吐槽心情,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听jing。但是丁丁张,你说你那样戴花的女孩、抱着吉他的男孩只适合被留在相片里,星光熠熠、完美无俦。我们不总是穿帆布鞋、碎花裙,因为会下雨,有车轮溅起的淤泥。

廖一梅让你在这个人身边时想起未曾得到的那个人;“你又转过头去,不再说话,而此时天刚微亮,是该醒的时刻”,安妮宝贝让你认为不睡觉也是一种美丽;“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呀,失去的都是人生”,张悬让你对爱和不爱进行总结;“你问我发生了什么,无光的夜不动声色”,杨乃文在强迫你思考,简直要无事生非;而刘若英说:“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你的总结让我才蓦然地想起,那些真像是伴着青春时期的标志。这样你算是又占了先机,说起来倒是无法抗拒。我们也时常无故地陷入思绪,不过不像你所想的那般文艺。要知道,咖啡店尽管是文艺青年的装逼神器,不过随着大批土豪以及他的朋友们涌进,文艺青年已经找不到靠窗安静的位置,左手搅着咖啡,右手记着伤感的一句一句,时常抬头看向窗外,一脸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在汹涌的人流中,在斑马线,在红绿灯,丁丁张,你是不是好久没有感受到中国的民情,中国式过马路让文艺青年根本没有伪装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能被挤进马路中间。在邮筒前,在铁轨旁,你了解各种中国邮政的速度之后,你还会对着它思念某个人吗?铁轨旁尽是等着上车的人,你看到的只有人头,真不敢想象有人对着密密的人头,有文艺的渴望。在这些被大批前文艺青年艺术化了的地方,简直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必须怀念一个人。

“所以文艺青年,很难度过失恋,是因为,他们在反刍这种难过,并刻意去美化失去,强调得不到,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被动的弱势群体的对爱孜孜以求的状态中,简直是要把失去爱人当成一个勋章啊,别在胸口,时常拿出来刺一下,且疼且爽。”你让我觉得好像是这样,我们文艺青年难以度过失恋,常把失恋的自己置于黑白灰三色中,站在天桥上抽烟,秋日的晚风吹得我们必须紧紧裹一下薄薄的大衣。一个杯子,一个日子,一个车站,一个餐馆,甚至一段文字,都让文艺青年宁愿揭着自己血淋淋的伤疤来在所有地方告诉大家:你们看,我的伤口又在流血了耶。然而,我想告诉你,那是真疼,不是装的。普通青年失恋像剜肉三两的短痛,而文艺青年的失恋,莫过于比作是癌症化疗的长痛。是的,也许我们是在疼给别人看,疼给自己看,可也许真有那么疼呢?丁丁张,想问问你,长痛或是短痛,你都体会过吧!

文艺青年,也是人类的一种,需要更多的则是自由和衣食无忧,有时也会被迫要赶作业,交策划。而非如你所说,“是下意识的不自控,一种文艺中毒后沉湎于病态美的不自知”我们冷暖都自知,sometimes,我们开门见山,简单直接,接受现实。
大步流星。

走。

揭穿你对文艺青年的“偏见”。

《世界因你不同》读书笔记

早早的回了学校,没有电脑,没有上课,不想逛街,此时才想起看书是最佳选择。

有人说,当某天你从梦想惊醒,想起有很久没看过书了,却没有一点的悔恨,说明你堕落了。好在我还没有到达如此的地步,若真是这样,那我就只有朝自己吐口水,说,呸,你变了!

就算是为了以后的吹牛谈资,多读书都是理由,不过每本好书总有存在的价值,无论从哪方面。

看的人物传记比较多,到多多少少有时都会觉得人物的成功和传奇故事都是经过加工的,只是说好歹从某一些细小的方面能给到启示。

《世界因你不同》是李开复的传记,崇拜他的能力之余,更是容易想到,很少的人会有他这样的出身、家庭和成长过程,这些都是做了铺垫的,只是可能有程度上支持和机遇!

这本书,他提到了很多教育的观点,毕竟是从美国那样开放性学校毕业的,想法倒是不错,只是在中国实现的机率是不大的。

他有说到,大学的暑假是不能浪费的,必须出去,接触不同的社会和人,这方面是支持的,不过像白岩松却又不支持暑假的历练,往往很多时候这个问题是不一定的!

一本书好的地方会勾画出来,甚至做点笔记,自认为这是个好习惯,至少以后翻看时知道曾是认真看过真本书的。这也是我喜欢旧书的原因,可以看到上一个拥有者读书的某些过程,比较我与他看重点的不同。

(以上没有认真安排逻辑顺序,全是按照自己每个脑子蹦出来的东西记录的)

读书笔记—建宁公主

做不成唯一,做第一也好;做不成第一,做其中之一也好。

唯一一个下嫁汉人的满清格格这样说。满清那么多的格格,只有她留下了名字,不仅因为她和满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的兄妹情谊,也是因为她的存在,为庄妃大玉儿牵制吴三桂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嫁汉人,她不仅做了唯一,也是第一,自然也就不存在其中之一。

史书上都有记载,建宁的命运不像一般的满清格格。她年幼时被母亲绮蕾托付给庄妃大玉儿,大玉儿因为皇太极对绮蕾的宠爱,带着报复的心理养着建宁。享有其他格格没有的机遇,却从不教育,任其自由生长,养成”信不信我让皇帝哥哥砍你的头”的跋扈,事实上却从没有砍过谁的头。

直到大玉儿与多尔衮大婚,才搬出慈宁宫,住进东五所。

诺大的皇宫就像一张血盆大口,吞进青春,吞进欢乐,吞进温情的记忆,只吐出无边无际的寂寞渣滓。

这样寂寞的情况下,或许下嫁吴应熊,搬出皇宫,获得自由,她会更喜欢。只是不止建宁觉得自己被大玉儿报复了,连吴应熊都觉得夫妻之间,却是君臣之礼,认为是被侮辱了,而且他也深知这桩婚姻是为牵制他的父亲,他们两人的关系就可得而知。嫁给吴应熊,她做了其中之一。

终于当他们相互爱上,以为从此可以幸福下去的时候。皇帝哥哥的离去,让她似乎失去思想,变得像幼年和皇帝哥哥撒娇的模样。吴应熊对她的好也在日益凸显,可随着吴三桂造反,诛连九族,对她好的人又离开了。好在康熙与姑姑的感情很好,吴应熊死后,将她接入宫中,晚年还是不错的。

吴应熊的死好像并没有给她太大的打击,因为她的眼泪都已经哭干了,剩下的只够保持眼睛湿润。她始终相信他们都只是暂时离开了—绮蕾、顺治、吴应熊,总有一天他们会重新回到她的身边,一如既往的爱她,娇惯她。

只是这样的梦想是不会实现了,这位一生做过唯一,做过第一,也做过其中之一的格格,是历史评定不了的,是我话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