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不断妥协

如果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海中,庸碌无为,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的丰盛。

慢慢的活到了25岁,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喜欢说,我小时候怎样怎样, 他们会充满疑惑的问我,小时候?我喜欢把今天以前的日子都叫做小时候。 喜欢在每天日出的时候看天空与昨天的不同,喜欢在雨夜拍视频,喜欢收集生活里所有细枝末节的美好,喜欢一切能让自己高兴起来的事情,喜欢在漆黑的夜里点一支烟让风吹散……就这么简单。

最近跟还在读书的小男孩聊天,他乐观而充满阳光,喜欢空余时间被书籍填满,单纯没有戾气,喜欢分享而不是好为人师,观察人世间的美好,是一位妥妥的斜杠青年……一切美好的品质,足以让每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心动,包括小时候的我自己。那他成长之后的样子又是怎么样呢,我不确定是不是还能了解。

其实做了太久的铺垫,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写下接下来的内容。我哥在我心中是最早的男孩形象的启蒙,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他放假回家,我觉得他像哆啦A梦,能给我分享很多有趣的事,能让我做许多奇思妙想。后来他考上非常好的大学,偶尔打电话的时候他在实验室做实验;玩玩儿摄影,跟朋友出去骑行游玩;还像一个科技宅,可以给我修电脑修手机、找书找电影……

我在形容美好的时候喜欢使用排比句,省略号,因为美好在我心中它们是无尽的,不是我只言片语能够尽说,省略号留给更多的空间,让别人知道。——逗号

后来啊,他作为一个平凡家庭里的长子,就像浮世众生中大多数的长子那样,有家庭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父母会为他在市区付首付买房,为了以后好结婚;父母会在意他们结婚的年纪,因为年轻生孩子比较容易。总之曾经这一个少年,在他成年与以后的轨迹中慢慢偏离自己青春的样子,开着牧马人,背着吉他,浪迹天涯,旅途上自由的歌唱,山谷里呼喊的回响。但你看自由两个字,长得就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的,像是两个装起一切幻想的笼子。

感同身受这句安慰实在不妥,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物种是有其多样性的,人也有各种式样,思想更是不同,如何能亲身体会到别人的个中感受呢,比起容易说出的“我明白,我懂”,我更乐于倾听和陪伴。深夜的辗转反侧,阳台的暗夜残烟,微信短短的几个字表述的不知所措,我懂却又不尽然懂。

电话打到最后,我说:“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办法总比问题多”那句古老的谚语吧。 最开始的时候想当英雄,想变超人,想成为被光环围绕的很厉害的人。后来我们就接受了一个事实,我们只是浮世终生里的最普通的人,你的家人朋友后代都只是普通人,养一个孩子,有栖息之所,有车,天气好的时候带着孩子去野外露营,讲给他听不懂的诗词歌赋和人生理想。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