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别人的生活

记得某次老哥在微博中提到过:以前过节发祝福短信回收到回复“你是?”,所以现在若是收到不认识的人发来的祝福会回复说“你也是!”

就这般的来往,我们一步步的走出了别人的生活,别人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生活。当然说,每次遇到哪些在网上发一条消息说,上个手机或是号码这么了,让自己把号码发过去的,几乎还是回去按照他的号码发过去,然后下次打电话过去的时候,别人就还是回问一句:你是?不知为何,我会果断的删掉他的号码然后再也不联系,唉,我就是这样一个执拗而有狠心的女人!

但往往来说,这样的方式,失去的可能就只是一些泛交的朋友,也许见过一两次,也许联系过几次。之所以还保存着联系方式是觉得以后会有可以帮忙的地方,原谅我的自私与无奈。可是敢肯定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只是我说出来,那就是那个受指责的人吧!

很多大师、砖家定义过朋友圈及朋友这一称谓,个人比较能接受的则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原点为自己,X、Y轴为朋友类型的一个同心圆中,靠圆心最近的则是自己最为亲近的朋友,圆越大交际越浅。在年岁中渐渐积累起来那些靠近原点的同心圆是不易变更的,就如同原点有磁力一般,离磁铁越近磁力越强嘛,远处的自然就不稳定了!绝大多数的时候是相信这一原则的,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具有说服力的。

今天看过安妮海瑟薇演的《one day》,突然我就有一点开始动摇了,Dex和Emma之间的友情算什么。尽管外面的人认为这算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尽管被人认为没有看过原著的话,看上去是既蹩脚有混乱。注意的点不在这里,原著也好,电影也罢,主题肯定是不会被扭曲的(于正的电视剧除外)。我只希望有一个朋友,每一年某个特定的日子相见,那不称为聚会,我们只是想要聊聊天,谈谈过去、现在和将来。期盼的那个永远是永远了,为什么不能是你和我!

他们之间什么也没发生,却又注定改变了彼此的一生。在之后的岁月里,两人以友人知己的身份时聚时散,彼此分享着人生的苦辣酸甜和各种感悟。德克斯特经历着事业和婚姻的起落,艾玛品味着底层人生的辛酸。他们是远在天边心也紧紧相连的知己,是深锁心中最为笃真却相隔最远的爱恋…… 

相对于偶像剧,小文艺类型的电影更加的吸引着我,每一个故事中传达出来的东西我都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36个故事》中的以物易物和沙发客,后来我就真的在生活中真正的去接触到了;《分手合约》中的故事也真的发生在了一个朋友的身上,这种近距离的感觉源于电影带来的期待。

可是这些美好就那么的与我们擦肩而过,慢慢人海就能轻易地失去联系,电话、短信、微信、微博也建立不起我们想要联系的桥梁,世界充满了你我相遇的几率,擦肩而过之后就再没有遇见过你。那这样就真的是算是泛泛之交罢了,不联系下次见面照样可以说声:好久不见!

也有在同心圆很远以外,甚至都没有走进过自己的生活,也能改变别人很多。叫不醒装睡得人,感动不了一个不认识你的人,大概就与这意思相近。男神曾经说过:你走近、再离开,他所得到的失落远远大于开心!

离开也可以说是想被挽留,若是想要走出别人的生活目的在于想要被挽留,那样可以理解为爱吧。可是我运气不好,每次离开别人的生活,都没有谁挽留。那又如何,因为我还是那个倔强而又狠心的人

生活永远在别处

昨晚和两个台湾人聊天,他们都说很反感大陆对台湾的过度意淫和美化。台湾之于大陆,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的平行宇宙,是一个本该有的中国,一个最好的中国,一个顺理成章的中国。对台湾的向往,也是痛恨加诸自己政治遭遇的反弹。台湾人抱怨,我们便觉得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唉,生活永远在别处。——蒋方舟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好羡慕台湾人。有干净的街道,有明确的政治主张,言论自由,走在大街上都可以碰到梁静茹、阿雅,吃火锅都可以与小S临桌。我好像都有这样想过,我羡慕人少的地方,可以享受各种VIP服务;我羡慕台湾,坐火车是一种游览。我也知道,我生活在别处了!

生活在别处有一种期盼的同时,其实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伤痛。前两天看了《楚门的世界》,楚门生活在一个亿万人瞩目,但却不真实的世界,他向往地球对面的FIJI,在了解自己的想法之后一直以各种方式想要离去。生活中我们都是演员,上演着一场真是的show,不彩排,不倒带,不掩饰,真是出演。所以我们想要挣脱束缚,向往别处,一个没有人了解自己的地方,往往又做不到,去不了,到不了。这事后生活在别处更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折磨和煎熬!

恰巧今日有朋友说到了文化渗透这个问题,中国的大多数文化是被外来文化渗透了,而我们特有的元素却很少能够对外国的文化进行渗透。我感觉,除了我们这一代人感情可能太淡薄,我们可能连自己母校的校训都记不住,更何况是弘扬中华这般神圣的民族任务;而另一点就是像主题一样:我们永远生活在别处,无法爱上自己生活的地方,无法爱上身边的事物、景物、人物,由此看来文化渗透的失利毋庸置疑!

也许我们的生活在别处可以看作是想要了解世界的契机,也可以像我一样觉得是一种折磨和煎熬。但始终是该在年轻的时候在别处生活生活,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在行走的静和岁月中知道,故乡的云永远是最大朵、故乡的井水永远最好喝!

很多事不能想,一想就难受

走之前,送一个好朋友去机场,他在头一天连续误了两次国际航班之后,准备继续他的征程。在国际航站楼,恰好遇到了俩群小孩,一群是去泰国苏梅岛,另一群是去台湾。

在免疫检疫外等的时候,旁边两小孩就主动跟朋友聊天。他们拿出iPad问:这儿WiFi密码是什么?朋友说:用自己的手机申请。然后就开始了各种对话,朋友一直是一个自己觉得英语很不错的人,其实我们觉得也都还不错吧。那两小男孩说:你的英语是速成班学的吧,我们家叔叔也是速成班学的,就像你这样!我还在笑话他说,看吧,你被两小孩鄙视了。他说:现在的小孩真的是好厉害哦,什么都知道!

是呀,现在的小孩什么都知道,但是我觉得这只是限于,有钱人家的小孩。第二天在火车站看到的小孩又完全是另外的一番景象:大人没有给他们吃的,就开始哭闹、较劲,也有一群一群的小孩,但是他们却是由一个大人带着去到父母的身边。他们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利用假期离开父母看世界,后者是利用假期到父母身边感受亲情的温存。

所以好多事情是不能想的,我记得谁说的:我一点都不觉得非洲的小孩可怜,因为他们每年都可以得到中国政府的无偿还援助,我反倒是同情中国贫苦的小孩,被作秀的政府荼毒!说到这个,我慢慢又觉得是一个愤世嫉俗的话题,我说他改变不了什么,只能过一过嘴瘾。遥想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个想把一切看得很深层的孩纸,可是慢慢的都明白了:一个体系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看得太深只是伤到自己,伤肝!

如今,网络正是伤害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最佳利器。各种神回复,各种最右正在逐步瓦解我们心中对世界仅存的美感。也在这事实中从来只有独善其身,我们已深深被世界伤害,既知我们兼济不了天下,也不愿是一个孤独的爱国主义者,习惯了随大流,那就这样继续下去,也没有人想要改变。

前段时间不是因为一个什么大桥事故,然后就开始流行说新闻要对比起来看才有价值嘛。然后就觉得人要对比才知道自己过得是否幸福,要对比才知道差距。总之我们就存在一个要有对比才有价值的社会,那就对了!

 

名词解释:

  1. 最右:微博转发别人的评论时,按照转发的先后顺序从右到左依次排列所有转发人员的ID。第一个转发并且评论的人,由于他们的位置在所有评论的最右边,而且说的话往往非常经典、犀利,且常常可以戳中大家的笑点,引来网友普遍的共鸣。
  2. 神回复:基于某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给出的出人意料的解答或者解析。常常是无心插柳、蜻蜓点水式的调侃,却具有让观者会心一笑、回味无穷、大呼过瘾的绝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