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你已儿女成群

奶茶店的姐姐大四毕业走了,那天晚上跟老板娘说:下次再见,你早就儿女成群了。抛开现实的计划生育不说,要养育成群的儿女,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那也不是易事。

当然了,老板娘 对于这句话只是一笑置之,进而说着自己会努力,其实谁都知道,这一别能不能再见都是问题,而脑海中闪过卢思浩那篇文章《有些再见真的再没见过》。 是呀,过去的很多人没有缘分分开就是永别,那是碍于通讯、交通的不便。相比于过去,不得不吐槽那真是一种城市诟病,拿着功能强大的电话,却鲜少与故友亲戚联系。就连许许多多的社交网站也挽救不了许许多多的朋友突然“失联”。

那句随口一说的话,非文艺作死女青年肯定感受不到什么,那要是拿到琼瑶的剧中,又是能成为下一代的经典,也就是随便一说就逼死于正的雷人台词的意图。又或者说,我还没有到达随时都有同学朋友发请柬说结婚的时代,也还没有走在大街上的回首便能碰到牵着小孩的熟人,被爸爸妈妈逗着叫阿姨。

再见,你已儿女成群。跟着我就丧失了追逐你的能力,传统的中国人理念和广电总局的规定,小三是得不到幸福的,就算是再爱一个人,也知道传统的东西是惹不起的,沉入舆论之中还是要费时间才能爬出来。况且,想念是退而求其次的好事并不是没有道理,沈从文先生那样的文豪告诉我们:我行过许多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我就很欣赏港片中的感情桥段,没有为了感情而存在任何的阴谋,感情世界几乎是一片和谐。尤其是《冲上云霄》里的感情,sam哥总是那么喜欢让出自己喜欢的人,只要他喜欢的女人有另外的人喜欢,他就会把别人推出去,还美其名曰是让别人冷静的选择。恰逢昨晚一高中同学找我聊天说他和女朋友分手了,由此联系后深深发觉,真的是应验一句话,作死的爱情里,就是有一个人嚣张,一个人紧张。

再见,你已儿女成群,不仅是适用于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有时候用于陌生人的问候道别。这世上最不应该感慨的就是时光,不然为何早早的就有人写着: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十八梯的夜与灯

靠在座椅对着站台出神,觉得地铁带过来的风,像是把自己内心刮走了,天气越来越暖,世界上各种忙碌的人,走来走去,没有名字。秦老湿是重庆人,才写着“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又分离,也有人喝醉哭泣在一个人的北京。”没有小面、火锅,公交不像过山车,无论过多久还是会寂寞。

我讨厌每个月末的这个夜晚,通常是天气很好,若是逢着周末,少不了一群人的狂欢,然后我又能看出别人一个人的孤单。其实自己就是变态的看待而已,月末的夜晚总是喊着:请残忍点,对二十岁左右的我们。

其实只是厌倦了身边的人说,认识的谁谁谁,发现他们之间好像哦,好合拍哦。而读书传给我的思想是:除非你是我,才能感同身受,否则旅途认识的人,再一拍即合,相见恨晚,那也是陌生人。这种感受就好似失眠,长夜中虽然有无数辗转反侧的人,但每个人也只能独自眼睁睁地守着天色从蒙昧中一点一点亮起来,失眠与生活一样,都是无法与人分担的事。生命中那些能不能承受的轻,都只能是自己才知道,别人无法感同身受。

听说十八梯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起与曾经的衰落,我好似不会介意这么多,我喜欢那种石板被走出光滑的样子,未曾到过江南水乡那种青石板的惆怅,尽管一直羡慕,可是尽在眼前的记忆岂能不存在脑海里。从黄昏一直走到街灯亮起,来来回回,不知厌倦。《长安街的夜与灯》光是篇名就让我思索好久,认为是极好的,一个叫长安街的地方,窗外的黄昏,亮起的街灯,反正想出来的东西是美到心坎里。可是在重庆,我想了半天,发动群众帮我想了半天也没能找出个美一点的地名,而《十八梯的夜与灯》是我尽所有才华能做到的文艺。我想坐在这里写诗,可惜了没有纸笔;我想静止冥想,可是18步能装下多少时光?

PS:算是4月总结吧,也不知道在讲什么,我不懂。

浅析写作灵感

五天没有更新博客了,对于我这样高产的“作者”,五天算是一个较长的时间了,多到读者朋友开始提醒我。

昨日坐最后一排,趴在二楼的窗台上,发神直到手开始发麻,直到老师说:what’s your suggestion? 从窗柩上看出去,春天是一幅色彩极其浓重大胆的水彩画,而在春天花粉的催化之下很容易走神。我多次在脑子里窸窣翻找我们共处的细节,但凌乱的记忆之匣里,没有哪张底片自己发光,放映出我和他初次见面的样子。有时候我们看同一部刚上映的电影,都在发微博描述雨情,却天各一方。

如上那样的句子,每天都会冒出来一两百字,可是后面呢?我觉得自己多半是编不下去,每每至此便又放弃了继续写下去的能力。由此觉得写博客这样的事情,虽不像是文学大家那样有许多的人生经历,风景都已看透,可是也必定是需要灵感和新的素材的。多日不曾走出同一个地方,会发现你脑子里所想的东西都是固定的,从书本中受到的启示,多半是有用却没有能力写一个全面的读书笔记,这也算是一个打击。

“情爱”、“励志”、“春光”、“心情”、“哀愁”,尽管都是些不错的话题,但自我识趣的翻了翻自己的博客,这些真的已经无病呻吟了很多;不能无耻到把博客做成一个吐槽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的情思与优美的词藻放在赞美春光上;年纪轻轻更没有那么多说不尽的哀愁。所以写作从生活中取材,才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而在与自己相差不多的朋友相处中,却有各种无尽的感受。比如每天必抱着电脑跟男朋友视频的一个妹子的实例:我们坐在人数不多的教室里等着上晚上的课,我轻声让她小声一点讲话,有人在学习,她的回答真是让我觉得说不出话,她说我这是自卑的表现。我真不知道是因为她基础没打好,还是成长改变了她的羽翼,更甚至是我真的“自卑”了。

《天堂电影院》里那我记不起名字的老爷爷跟多多说:你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会以为那就是你所认识的世界。尽管后来逐渐的演变成为了一种旅游的宣传语,但事实本就如此,从其那都还有鉴真东渡想了解中国的文化,玄奘西天追寻佛经的真谛,哥伦布极力地去发现新大陆,我们交通越是发达,反而更乐意做井底之蛙。就像在上世纪那些年代里,通讯的落后不曾阻挠人们渴望亲近的愿望,与近日拿着手机却不敢接电话的城市诟病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心中坚信的东西是,无论什么都无法阻挠我要用青春来买半生智慧的想法。即使我成不了一个作家、一个学者、一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可光是想想,若是自己写博客,谈起过往时,那些小时候的欢乐悲喜、古怪精灵,成长的青涩年华,统统能够在文字中找到回忆的胶卷,像冯唐大叔说的:用文字打败时间。

那种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哲理,尽是体现于此,把记忆的胶卷添上各种各样的花边,妥善加以保存。所以我想感谢24小时营业的餐厅,感谢24小时的社交网络,感谢最大城市明亮的解放碑,每一盏灯、每一次笛鸣、每一个夜里的灵动,给予我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