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磁器口

我总觉得,周末不应该呆在寝室里而已,所以我几乎是每个周末都会出去走走,不管路程远近,走走总是好的。

国庆节时去过磁器口一次,在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很脑残的做法。当时确实是人山人海,还有警卫指挥,还只能单向通行,那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门的磁器口三个字了,别的一无所获。

今天的天气不算好,但是还是不能阻止我出去走,在劝说寝室众宅女无果的情况下,我就只有独自一人去磁器口。沿着磁童路我一直走就到了能够看到磁器口全景的桥上,虽然雾气甚重,但是难掩热闹的人群,站在桥上,看着下面的各种摊位的火爆生意,和外地人的新奇之感。吸引我的还有三位老爷爷,他们拿着可能是自制的大风筝,在放线,等有风就可以起飞了。我想想自己有多少年没有放过风筝了,十年甚至更多,我都不记得是多大的时候,大锅自己做风筝,然后我们在太阳极好的冬天,爬到极高的地方放风筝。众人的欢呼中风筝飞起来了,我在风筝飞得最高的时候,下桥,走进了众人。

跟所有的古镇一样,给人引力之一就是青石板小路。拾阶而上,回过头便是“龙隐门”,然后就是两旁的特色店铺,其实也不算特色了,只是觉得应该这样说。很多外地的人都很兴奋地样子,我却没有多少感觉,毕竟觉得这只是自己家门口的东西,想来的时候,散散步就到了,没什么特别的。就像如果我去外地的兴奋,别人的淡定。

似乎每个古镇,除了拿出来作为名片的东西很独特,其他的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的。相似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古老建筑,相似的一个门,相似的青石板台阶,相似的手工艺品,相似的咖啡屋,相似的茶室,相似的素描馆,相似的买纪念明信片的特色小店,相似的墙,相似的藤蔓,相似的危楼上写着“拆”,相似的……或许有很多人还想着能够相似的在这里遇到一个人。

当我们走了,离开了,不再来了。留下的只有笑得灿烂的照片,一沓不知道寄给谁的明信片,还有一堆纪念品。以上所有,其实都很透彻的,只是我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想要去,只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一句话:“回去,和从未来过,是不一样的。”

不是非去不可

喜欢古镇,因为它代表一种远去的生活方式。

千百年来,一样的石板小路,一样的粉墙黛瓦,当全世界都在匆匆忙忙往前赶时,这些古城古镇依旧从容或者自己的日子,仿佛在这里凝结了。不论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黄山脚下的徽州古村落,不论是西南的边陲小镇,还是客家人的土楼城堡,都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于是我想要穿越文字的时空隧道,试图走近那些似乎很遥远的古村,古镇,古城。

不论是古城还是古镇,都曾经历过繁华,今天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似乎距离它们很远,它们依然顽固地保守着自己的那份传统。那些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吸引人们去追寻,去体验,感受早已逝去的生活风情。青砖、拱门、石板桥,不同朝代在此演绎不同的故事。历史的厚重悠远和民风朴实无华无论如何,都是能够有所体会的。

很多去过古镇的人都说,寻访古镇,就像拜访一位位隐于民间、饱经沧桑的文化老者,重温他们曾经的繁华与精致,让自己沉淀在一种沉稳、细致的生活态度中。或许,你也会在一个古镇的清风明月之夜,恍然间顿悟前世今生。

最近一直在看一本关于古镇的书和古镇的视频,所以会约有所感。我知道这么些东西都会给我一种冲动,给我一种去古镇的冲动,中国传统乡土画卷,能够给人一种冲动。但我知道,那只是一种冲动,世界那么大,人的一生这么短,很多地方不是非去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