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面对的

一位去外地读书的朋友说,读书这么久,他还是没有习惯。不习惯住的、吃的,不习惯一到10份就开始穿羽绒服、下大雪,快要期末考试了,还是一如既往的找不到教室……

听着他说,我也想要找到合理的话来开导他,始终也没有合适的。到最后很附和的听完他的抱怨,只说了一句:尽量习惯,你还要在那里待那么久,要是一直这样讨厌怎么行?

确实算是语塞了,若是女生,我还可以说各种让她开心的话;男的就不好办了,说什么感觉都不好,最后也就只能是搪塞过关。不过想想这样似乎有愧于他的信任,既然他向我诉苦,证明他至少认为我是可以帮他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实际上,我自己只是想:谁让你当初不和我一起来川外的?(只是玩笑而已)。

这样不适源于内心的恐慌和孤独,当一座城市或是一片区域,突然之间没有了自己熟悉的人和景,由心底里散发的惧怕慢慢蔓延全身每一个毛孔,从而甚至影响到对外界的接受能力。而处于最敏感时期的我们,往往最容易受伤。

一个人的时间、空间总是要面对的,早早地接受并游刃有余,是无害于自己的,所以,×××,除了听你说,我帮不了你,对不起

走过高三,还记得窗外的银杏吗?

生物老师说:“植物分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像我们教室外的银杏就是雌雄异株。”

我们问:“那植物怎么分雌雄?”

生物老师说:“要结果的就是雌性,我们教室外面最大那一颗就是雌性。”

这是高三备考时较为轻松的一段课堂对话,以至每次我和文科班的朋友路过,我都会跟她炫耀,直到她觉得烦了,我才肯闭嘴。

校园内植物那么多,但当我们觉得累时,抬头看见能够舒缓视觉疲劳的银杏却最让人印象深刻。炎热的补课时间,它站立着陪伴我们;那个开始紧张的九月,它在风中招摇;高中生涯最后一个长假,它的最后一片黄叶飘进风里;在那个校领导激励不止的百日誓师大会上,它舒展着新叶对我们微笑;6月4号亲手布置完考场的那个上午,它轻轻地挥手说再见。

我知道,很多人的笔记本里都会夹着一片、两片或很多片叶子,它已经变得很薄很薄,又或者还有很多的字。

不过多年后,还会记得它们的来源吗?多年后,再有冲动想捡起地上的叶子,还会记得,高三时窗外那排银杏吗?

现在不知你的大学是否还是有一排排的银杏,是否也在疯狂的掉叶子,扫了又掉,掉了又扫,好似永无止尽,却又转眼冬逝,我们还在原地怀念。

关于——《寒战》

今日和宿舍的室友一起去看了最近上映的寒战,第一次一起行动,还是值得庆祝。

关于电影,我比较想说一点自己的意见,我不知道其火爆的原因。名人效应,成本高昂,还是其手法比较特别?

其中很多片段印象还比较深刻,而那些情节我总能在放映之前猜到一些。早在收到李家俊的视频时我就在猜测,他是不是就是策划者?当那个很自以为是的人接连收到告密者的消息而刘志彬未现身时,我就在猜测告密者会不会就是他自己?当魏威廉启动车的时候,我就在想,轿车炸弹?

果然,一切都很好猜测,一切都顺着我们的思维在走,或者说是电影神一样的编剧一直以一种常规的方式在写剧本。总之,我是没有看出他与其他港剧警匪片的区别,只到李治廷那个土鳖的出现,全颠覆了港片的形象。也在豆瓣上看过影评,其中有一句吐槽的话是这样说的:又是劫持警车又是绑架警员又是勒索赎金又是离间告密又是四处爆炸又是杀人灭口……搞了这么大堆恶性案件,玩了这么多阴谋诡计,最终目的却只为让自己的父亲能顺利接任警务处长一职,这居然还是一个号称智商高达192的人想出来的局,这究竟是在侮辱我的智商还是侮辱你的智商。显然也有跟我一样观点的人,总算是略感欣慰。

显然,就我们所知,再好的片子,我们都能找到吐槽的理由。如此多的明星堆积起来,纵使再不怎样,也是耗费巨资的。既然花了几十块去一睹为快了,其余的评价就留给别人去发挥,我就不参与了。